今年92歲的楊愛公,是涉縣遼城鄉石門村人,是一名普通的農村黨員,曾入選“中國好人”。他自22歲起開始為左權將軍守墓,并影響帶領兒子和兒媳接續義務守墓,至今整整70年。前不久,他榮獲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許諾守好將軍墓
1942年,瘋狂的日軍炮襲十字嶺,時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的左權將軍,在突圍時壯烈犧牲。太行人民抹干淚水,把左權安葬在涉縣石門村北蓮花山下。10月10日那天,左權將軍公葬。當年只有13歲,身為涉縣石門村兒童團團員的楊愛公目睹了公葬儀式,群情悲痛和激憤的場景使他受到極大震撼。父親、祖父被日軍殘忍殺害,左權將軍為國壯烈犧牲,家仇國恨讓楊愛公埋下抗日的種子。從那一刻起,他下定決心,許下承諾:守護好將軍也是抗日,這輩子定要守好將軍墓!
1950年,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建成,左權將軍和其他幾位烈士的靈骨由涉縣遷往邯鄲。楊愛公想,將軍走了但將軍的精神還在,老區人民對八路軍的感情還在,不能停止自己守墓的夙愿!于是楊愛公依然像往常一樣,每日懷著崇敬的心情到墓區里拔拔草、清理墓碑上的雜物、清掃墓區。
由于公墓離村較近,有的孩子常去墓區玩耍,墓區內栽種的一些樹木常被破壞;有的村民在墓區附近的地里種莊稼,墓區也存在著安全隱患。1989年,村里決定由一名村干部義務把墓區管理起來,楊愛公得知這個消息后,主動請纓接下了這項工作,從此管理墓區、保護墓區就成了他的“正式”工作。
滿懷赤誠為墓區
每天清晨,楊愛公就會帶上鐮刀、掃把,走上40分鐘的山路,到達左權將軍墓區。
將軍墓區共占地14.5萬平方米,整個墓區轉下來,需要半個小時,楊愛公清理將軍紀念塔和陵墓周圍環境,需用兩個多小時。除去每天的管護、巡查,到了清明、三夏、三秋農忙時節,及學生們放暑假的時候,楊愛公就會搬到墓區的辦公室住,一方面給前來研學的孩子們講解左權的故事,傳承紅色革命精神,一方面看護樹木,防止墓區發生火災。
從守護將軍墓的那一天起,楊愛公就常買一些樹苗,在氣候適宜的時候,栽到將軍墓周圍。從幾棵樹,到幾十棵樹,再到成百上千棵樹,不知不覺中,這里已成為一片樹林。當年安葬將軍時,楊愛公種下的六棵側柏,現在已有一人環抱那么粗。
革命精神永傳承
從身形矯健到步履蹣跚,上了年紀的楊愛公感到身體每況愈下,力不從心。于是,楊愛公叫上兒子楊乃堂,兩人共同守墓。
楊乃堂接過守護的擔子后,承擔起墓區的日常清理工作,而楊愛公則把更多精力用到為前來瞻仰的人們義務講解左權將軍的英勇事跡。然而2014年,楊乃堂在一場車禍中喪生。
兒子走了,楊愛公倒下了?!拔也荒茏?,我還有事要做,將軍墓還要我去守!”每到清晨,楊愛公都想掙扎著起來,此刻,守護將軍墓不再只是習慣,而是楊愛公的信仰,是一生的承諾,是他活下去的精神依托。
喪夫之痛讓楊愛公的兒媳李秀英一病不起??粗矍澳赀~的公公和愛人未竟的事業,堅強的李秀英重新站了起來,她接過楊愛公手里的鐵鍬,“爹,我來!”
日曬雨淋,風吹霜打,一年上山至少要磨壞十雙鞋,李秀英從來沒有間斷守墓。雖然她沒有高深的文化,可是憑著對左權將軍的敬仰,對革命精神的崇敬,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恩,不僅從楊愛公嘴里了解革命故事,還翻閱史料,了解抗日和解放戰爭事件,并將這些事件編成自己的話,講給前來參觀的人們,賡續紅色基因。
多年來,楊愛公、李秀英不僅是義務守墓人,更是義務講解員,每年進行的義務講解達260余場,來此緬懷英雄、接受紅色教育的人員已突破10萬人次。
請輸入驗證碼